您的位置:首页 >四川地情>四川省情>详细内容

四川省情地情

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

【概况】 2020年,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,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,四川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按照“农业多贡献、工业挑大梁、投资唱主角、消费促升级”的工作思路,真抓实干、攻坚克难,全省经济逐季回升、稳定向好,社会大局保持稳定。

四川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(GDP)48598.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19年(下同)增长3.8%,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5556.6亿元,增长5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17571.1亿元,增长3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25471.1亿元,增长3.4%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.1%、43.4%和42.5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0.4 ∶ 37.1 ∶ 52.5调整为11.4 ∶36.2 ∶ 52.4。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29523.3亿元,增长4.0%;其中,环成都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11806.7亿元,增长3.9%。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7883.7亿元,增长4.2%;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7595.5亿元,增长3.8%;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2774.0亿元,增长3.9%;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822.4亿元,增长3.4%。

全年居民消费价格(CPI)上涨3.2%,其中:食品烟酒类上涨11.0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.2%,医疗保健类上涨0.7%,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.6%,居住类下降1.1%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.7%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.9%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下降1.2%,其中: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.1%,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.1%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(IPI)下降1.9%。

【民营经济】 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6532.9亿元,增长2.9%,占全省GDP的54.6%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1889.6亿元,增长6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9.3亿元,增长2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4.0亿元,增长2.3%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6.1 ∶ 43.3 ∶50.6调整为7.1 ∶49.2 ∶ 43.7。年末全省民营经济主体681.5万户,增长14.2%,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7.5%,其中:私营企业实有162.0万户,增长18.0%。

【农业】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1.3万公顷,增长0.5%;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8.4万公顷,增长5.9%;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4.4万公顷,增长5.9%;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44.4万公顷,增长2.2%。全年粮食产量3527.4万吨,增长0.8%,其中:小春粮食产量增长0.8%,大春粮食产量增长0.8%。经济作物中:油料产量392.9万吨,增长7.0%;烟叶产量16.2万吨,增长0.7%;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813.4万吨,增长3.8%;茶叶产量34.4万吨,增长5.8%;园林水果产量1083.6万吨,增长8.3%;中草药材产量52.7万吨,增长7.5%。全年肉猪出栏5614.4万头,增长15.7%;牛出栏296.4万头,增长1.6%;羊出栏1792.1万只,增长0.7%;家禽出栏77444.5万羽,减少1.7%。猪肉产量增长11.7%,牛肉产量增长1.6%,羊肉产量增长0.8%,禽蛋产量增长3.8%,牛奶产量增长1.9%。

年末,全省共有湿地公园54个,其中国家湿地公园(含试点)29个;森林覆盖率40%,提高0.4个百分点。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9.3万公顷,水产品产量160.4万吨、增长1.7%。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.5万公顷,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96.2万公顷。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.2万公顷,累计1094万公顷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53.6万千瓦。全年农村用电量205.9亿千瓦时。

【工业和建筑业】 全年工业增加值13428.7亿元,增长3.9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.3%。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43家,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5%。规模以上工业中: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.1%,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.2%,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∶2.0;国有企业增长2.4%,集体企业下降17.9%,股份制企业增长4.3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.7%。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,其中: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.9%,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2.2%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.3%,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.3%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.9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.5%,汽车制造业增长3.5%,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.9%,医药制造业下降2.1%,金属制品业下降3.9%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.7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.5%;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增长5.1%;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.9%。从主要产品产量看,原煤下降34.4%,汽油下降11.5%,发电量增长7.7%,天然气增长12.0%,铁矿石原矿量下降0.9%,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14.2%,电力电缆增长10.2%,成品钢材增长4.1%,水泥增长1.5%,白酒增长0.7%,啤酒下降4.8%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.2%。
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250.1亿元,增长5.5%。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197.7亿元,增长13.4%。其中: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75.4亿元,增长20.7%;股份制企业2785.0亿元,增长11.8%;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33.0亿元,增长30.1%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3.0元,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.9%,下降1.0个百分点。

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277.5亿元,增长3.2%。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405个,实现利润总额432.7亿元,增长8.1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655.1万平方米,增长9.6%;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572.8万平方米,增长11.0%,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419.8万平方米,增长11.2%。

【固定资产投资】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.9%。分产业看: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.6%;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.7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.7%;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.3%。全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0.3%。分经济区看,成都平原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.9%,川南经济区增长10.9%,川东北经济区增长9.4%,攀西经济区增长11.4%,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增长5.6%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.3%。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50755.5万平方米,增长3.3%;商品房销售面积13257.8万平方米,增长2.2%;商品房竣工面积4545.9万平方米,下降0.7%。

【国内贸易及旅游】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24.9亿元,下降2.4%。按经营地分: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791.9亿元,下降2.5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32.9亿元,下降2.1%。按消费类型分:商品零售额18342.4亿元,下降1.5%;餐饮收入2482.5亿元,下降9.0%。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中: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226.5亿元,增长16.9%;粮油、食品、饮料、烟酒类增长13.5%,日用品类增长6.5%,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.6%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.5%,中西药品类增长7.5%,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.1%,家具类增长4.1%,通讯器材类增长4.6%。

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173.3亿元,下降38.1%。接待国内游客4.5亿人次,下降39.9%;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70.1亿元,下降37.4%。接待入境游客24.6万人次,下降94.1%;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79.1万美元,下降97.7%。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8.9万人次,下降95.2%。

【对外经济】 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(机构)842家,增长24.6%,累计设立13826家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.6亿美元,下降19.4%;其中,外商直接投资25.5亿美元,增长2.9%,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。至年底,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64家;其中,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累计250家。已获批准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20个,已开馆领事机构13家。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62.4亿美元,下降66.5%;完成营业额51.8亿美元,下降18.6%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64家,境外投资企业累计1219家。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.1万亿元,增长1.2%。全年进出口总额8081.9亿元,增长19.0%,其中:出口额4654.3亿元,增长19.2%;进口额3427.5亿元,增长18.8%。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168.0亿美元,增长18.7%,其中:出口额672.5亿美元,增长18.9%;进口额495.5亿美元,增长18.4%。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130.2亿元,增长24.8%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3.5%;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682.8亿元,下降6.0%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0.8%。

【交通、通信和邮电】 全年通过公路、铁路、民航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735.4亿吨公里,增长6.3%;完成旅客周转量1203.0亿人公里,下降38.3%。年末高速公路建成里程8140千米,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50万标箱。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291万辆,增长7.6%;其中,私人汽车1140万辆,增长7.4%。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063.6亿元,增长43.9%,其中:邮政业务总量537.7亿元,增长20.1%;电信业务总量7525.9亿元,增长46.0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85.0万户,移动电话用户9124.6万户;固定电话普及率22.5部/百人,移动电话普及率109.0部/百人。固定互联网用户2975.5万户,移动互联网用户7521.4万户,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2.5万千米,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度155.5万千米。

【财政和金融】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.0亿元,增长4.6%;其中,税收收入2967.7亿元,增长2.7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00.7亿元,增长8.2%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350.5亿元,增长10.5%;其中,住户存款余额49289.3亿元,增长14.1%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504.9亿元,增长13.8%;其中,住户贷款余额23534.1亿元,增长14.5%。

年末共有保险公司99家:按业务性质分,有产险公司43家、寿险公司46家、养老险公司5家和健康险公司5家;按资本国别属性分,有中资公司72家、外资公司27家。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73.6亿元,增长5.8%,其中: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39.4亿元,增长9.6%;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34.2亿元,增长4.4%。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687.8亿元,增长8.4%,其中:财产险(公司)赔款支出367.5亿元,增长7.6%;人身险(公司)赔付支出320.3亿元,增长9.3%。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、期货公司3家、证券公司分公司66家、基金公司分公司15家、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、证券公司营业部419家、期货公司营业部52家,证券开户数2123万家,增长15.4%。全年证券交易额181166.3亿元,增长42.2%。

【教育和科学技术】 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.5万所,在校生1611.5万人(不含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及电大开放教育学生),教职工118.1万人,其中专任教师95.8万人。年末有普通小学5679所,招生88.1万人,在校生552.9万人;普通初中3677所,招生93.2万人,在校生279.8万人;普通高中792所,招生47.4万人,在校生140.9万人;特殊教育学校132所,招生0.3万人,在校生(含附设特教班)1.7万人;中等职业教育学校(含技工学校)493所,招生40.0万人,在校生94.7万人。全省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029个,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165.3万人次。年末有普通高校132所。全年普通本(专)科招生58.9万人,增长12.1%;在校生180.1万人,增长8.4%;毕业生43.3万人,增长7.5%。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6个,招收研究生4.8万人,在校生14.5万人,毕业生3.4万人。成人高等学校15所,成人本(专)科在校生36.1万人;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52.0万人次。

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.0万亿元。年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5个。PCT专利申请530件;专利授权108386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187件,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0421件;商标申请351668件、商标注册202200件,新增地理标志产品核准使用专用标志企业52家;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5593件,审理结案5557件,结案率99.4%;专利新增实施项目13406项,新增产值2198.9亿元;专利质押融资金额41.0亿元。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8154家,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8个;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;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1个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0个;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、省级大学科技园14个;国家级众创空间76个(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个),省级众创空间153个;国家级星创天地96个;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,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个。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456项,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248.8亿元。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148项。

【文化、卫生和体育】 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47个、艺术表演场所36个,公共图书馆207个,文化馆207个,美术馆54个,综合文化站4154个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(试验)园区1个,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,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个,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,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,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,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,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。年末共有博物馆251个、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4个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,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。年末广播电视台171座,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2座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.9%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.3%,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1053.9万户。全年出版地方报纸77种,出版期数15621期;出版期刊357种,出版量5149.5万册;出版图书14368种,出版量23686.1万册;出版录像制品72种,电子出版物593种。年末被纳入统计的档案馆243个,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;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658.6万卷、409.7万件。

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2793个,其中医院2435个(民营医院1745个)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9491个;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5.0万张;卫生技术人员63.3万人,其中执业医师19.6万人、执业助理医师4.0万人、注册护士28.6万人。妇幼保健机构202个,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.8万人,注册护士1.2万人。乡镇卫生院4284个,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.7万人,注册护士3.3万人。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量51245.4万人次,其中医院20002.5万人次(民营医院3435.9万人次)、基层医疗机构29333.3万人次;出院1755.5万人,其中医院1245.7万人(民营医院307.5万人),基层医疗机构456.2万人;县域内住院率96.7%。孕产妇死亡率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,分别降至16.84/10万、5.22‰、7.30‰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.0%。

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73.8亿元,筹集公益金20.0亿元。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8个,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7个;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50个;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4个。实施体育“十项惠民行动”,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254个。

【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】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0.8%,提高1.7个百分点;未达标城市PM2.5平均浓度35微克每立方米,下降10.3%。全省87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86个,占比98.9%,提升1.2个百分点;无劣V类水质断面。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。全省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%。全省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992件,适用《环境保护法》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五类案件总数236件,涉嫌环境犯罪案件12件。全省共将13.5万余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,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11719张,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53家,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293.9万吨/年。全省共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3.6亿元。实施大气重点减排项目138个,新增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80万千瓦,累计完成水泥行业深度治理33家,累计淘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/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547台,清理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3.3万家。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“千村示范工程”建设,完成1845个村农村环境整治。被纳入全省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174家,对23条重点小流域实施挂牌整治,完成30座磷石膏库整治。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6个,面积14.8万平方千米,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.5%。全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9个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3个。

全年全省启动应急响应5次。其中:1月24日,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,2月25日调整为Ⅱ级响应,3月25日调整为Ⅲ级响应;4月1日,启动甘孜州九龙县上团乡森林火灾Ⅳ级响应;8月18日,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。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63.3万公顷,其中绝收面积7.6万公顷。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5.3亿元,因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.0亿元,因干旱和风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。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06起、死亡1255人、受伤650人,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、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7.7%、20.0%、16.8%,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。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.0258人,下降11.0%;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.696人,下降21.8%;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.3344人,上升2.9%;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0.367人,下降65.4%。

【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】 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2元,增长7.4%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53元,增加2099元,增长5.8%,其中:工资性收入21951元,增长7.2%;经营净收入4334元,下降1.3%;财产净收入3059元,增长5.8%;转移净收入8910元,增长6.2%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33元,下降0.9%,其中:居住支出增长4.4%,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.9%,交通通信支出下降11.6%,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4.4%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.8%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,增加1259元,增长8.6%,其中:工资性收入4978元,增长6.8%;经营净收入6152元,增长9.1%;财产净收入510元,增长11.8%;转移净收入4289元,增长9.7%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53元,增长6.4%,其中:居住消费支出增长4.3%,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1.3%,交通通信支出增长7.0%,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.8%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.6%。

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830.1万人,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224.2万人,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591.7万人,参加失业保险(不含失地农民)1045.8万人,参加工伤保险1320.1万人,参加生育保险1128.8万人。

全年被纳入城市低保67.9万人、农村低保373.7万人。城乡特困人员46.7万人,其中集中供养10.8万人,集中供养率23.1%。年末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7387个,其中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5019个。全年销售福利彩票79.4亿元。

【民族自治地方经济】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(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、甘孜藏族自治州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、峨边彝族自治县、马边彝族自治县)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6.2亿元,增长3.8%,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606.2亿元,增长4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828.0亿元,增长5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12.0亿元,增长2.5%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.1∶ 30.2∶47.7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8.9亿元,增长5.4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.6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.9亿元,下降3.8%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6元,增长9.1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03元,增长4.8%。

(省发展改革委)

(来源:《四川年鉴(2021)》,更新时间2021年12月)

来源:《四川年鉴(2021)》 更新时间:2021-12-31 15:00:41 浏览次数:
责任编辑:何晓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