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四川地情>四川省情>详细内容

四川省情地情

自然资源

【概况】 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、长江上游,介于东经97°21′~108°33′、北纬26°03′~34°19′之间。南北跨度916千米,东西跨度1062千米。东连重庆市,南邻云南省、贵州省,西接西藏自治区,北接青海省、甘肃省和陕西省。

【土地资源】 四川省土地面积48.6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.1%,居全国第5位。人均土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。

四川地貌复杂多样,有山地、丘陵、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,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7.1%、12.9%、5.3%和4.7%。土壤类型丰富,据第二次土壤普查,全省土壤类型共有25个土类、66个亚类、137个土属、380个土种,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.48%和32.60%。

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分8个一级利用类型(见下表)、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。除橡胶园以外,其他省的一、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省都有,在全国极富代表性。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,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,占总土地面积的68.9%;耕地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,占全省耕地的85%以上;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,占全省园地的70%以上;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。

【气候资源】 四川气候复杂多样,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。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差异,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。

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。热量条件好,全年温暖湿润;年均温16~18℃、积温4000~6000℃,气温日较差小、气温年差较大;冬暖夏热,无霜期230~340天。盆地云量多,晴天少,年日照时间较短,仅1000 ~ 1400小时,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 ~ 800小时。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1000 ~ 1200毫米,50%以上集中在夏季,多夜雨。

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。全年气温较高,年均温12 ~ 20℃,日较差大,年较差小,早寒午暖,四季不明显。云量少,晴天多,日照时间长,年日照时间为2000 ~ 2600小时。降水量较少,干湿季分明,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,年降水量900 ~ 1200毫米,90%集中在5-10月。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,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。

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。海拔高差大,气候立体变化明显,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、暖温带、中温带、寒温带、亚寒带、寒带和永冻带。总体以寒温带气候为主,河谷干暖,山地冷湿,冬寒夏凉,水热不足,年均温4 ~ 12℃,年降水量500 ~  900毫米。天气晴朗,日照充足,年日照1600 ~ 2600小时。

总的特点是:季风气候明显,雨热同季;区域间差异显著,东部冬暖、春旱、夏热、秋雨、多云雾、少日照、生长季长,西部则寒冷、冬长、基本无夏、日照充足、降水集中、干雨季分明;气候垂直变化大,气候类型多;伴随气象灾害种类多,发生频率高,范围大,主要是干旱,其次是暴雨、洪涝和低温等。

【水资源】 四川省水资源丰富,居全国前列。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889.75亿立方米。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,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,号称“千河之省”。全省水资源总量约3489.7亿立方米,其中: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2547.5亿立方米,占水资源总量的73%;上游入境水942.2亿立方米,占水资源总量的27%。地下水资源量约546.9亿立方米,可开采量115亿立方米。境内遍布湖泊冰川,有湖泊1000余个、冰川200余条,在川西北和川西南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沼泽,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,加上沼泽蓄水量,共约35亿立方米。

总的特点是:总量丰富,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,但时空分布不均,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;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,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,大多集中在6-10月,洪旱灾害时有发生;河道迂回曲折,利于农业灌溉;天然水质良好,但部分地区有污染。

【生物资源】 四川生物资源丰富,保存有许多珍稀、古老的动植物种类,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。

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,约占全国总数的45%,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%,其中兽类217种、鸟类625种、爬行类84种、两栖类90种、鱼类230种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,占全国的39.6%,居全国之冠。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,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387只,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.4%,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。四川雉类资源丰富,雉科鸟类20种,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%,素有雉类乐园之称;其中,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,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、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。全省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%以上,其中:毛皮、革、羽用动物200余种,药用动物340余种。

全省高等植物有1万余种,占全国总数的1/3,仅次于云南。其中:苔藓植物500余种,维管束植物230余科、1620余属,蕨类植物708种,裸子植物100余种(含变种),被子植物8500余种,松、杉、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。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84种,占全国的21.6%。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,其中:药用植物4600余种,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/3,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;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,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;野生果类植物100余种,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,居全国之首;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,占全国的95%。年末森林覆盖率40%,比2019年末提高0.40个百分点。

【能源资源】 四川省能源资源主要以水能、煤炭和天然气为主,水能资源约占75%,煤炭资源约占23.5%,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.5%。

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.43亿千瓦,占全国的21.2%,仅次于西藏,其中:技术可开发量1.03亿千瓦,占全国的27.2%;经济可开发量7611.2万千瓦,占全国的31.9%;均居全国首位,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。全省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、金沙江、雅砻江三大水系,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/3,是全国最大的水电“富矿区”;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.2%以上,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%。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。

四川煤炭种类比较齐全,有无烟煤、贫煤、瘦煤、烟煤、褐煤、泥炭。全省煤炭资源保有量122.7亿吨,主要分布在川南,位于泸州市和宜宾市的川南煤田赋存了全省70%以上的探明储量。油、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,石油资源储量小。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资源丰富,是国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;已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7万余亿立方米,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%,主要分布在川南片区、川西北片区、川中片区、川东北片区。四川生物能源较丰富,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3148.53万吨、薪柴1189.03万吨、秸秆4212.24万吨、沼气约10亿立方米。此外,太阳能、风能、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。

【矿产资源】 四川地质构造类型多样,地层发育完整、岩浆活动频繁,成矿条件有利,矿产资源丰富,矿产种类比较齐全;是国内矿藏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省份,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,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加工大省。拥有世界级的钒钛、锂、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,钒钛原料产量占全国份额65%以上;钛储量占全国93%,列全球第一;钒储量占全国63%,列全球第三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、亚矿种123种,33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。天然气、钒、钛、二氧化碳气、锂矿(Li2O)等共14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。铁矿、铂族金属、稀土矿(稀土氧化物)等共10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。

四川矿产资源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。一是资源总量丰富,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;资源种类齐全,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。除钒钛磁铁矿、岩盐、芒硝、铅锌、硫、铁矿、石棉、云母、金、磷、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,多数矿产资源存在资源数量不足、质量差、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。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,区域特色明显,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。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(攀西)、川南、川西北三个区,并各具特色。川西南以黑色、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,其他矿产也很丰富且组合配套好,是国家的冶金基地之一;川南以煤、硫、磷、岩盐、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,蕴藏量大,是国家化工工业基地之一;川西北稀贵金属(锂、铍、金、银)和能源矿产(铀,泥炭)资源丰富,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。三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,富矿不足。除铅、锌、镉、银、岩盐、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,其他矿产多为中、贫矿。四是矿床的共生、伴生矿多,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,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、钒、钛共生,川南的煤矿为煤、硫共生,川西北的锂矿为锂、铍共生。

【旅游资源】 四川旅游资源丰富,具有数量多、类型全、分布广、品位高的特点,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。

拥有世界遗产5处,其中:九寨沟、黄龙、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3处,峨眉山—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,青城山—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1处。被列入世界“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”的保护区有4处:九寨沟、黄龙、卧龙、稻城亚丁。有“中国旅游胜地40佳”5处:峨眉山、九寨沟—黄龙、蜀南竹海、乐山大佛、自贡恐龙博物馆。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。至2020年末,全省有5A级旅游景区15家,在全国排名第四;全省自然保护区有166个,面积14.8万平方千米,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.5%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个;全省有湿地公园54个,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(含试点)29个;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、省级风景名胜区79处;全省森林公园有137处,总面积232.48万公顷,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.78%,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4处,森林公园总数列全国前十。四川地质遗迹类型多样,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,有世界级地质公园3处、国家级地质公园19处。至2020年底,全省有博物馆251个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,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。四川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之一,点多面广、类型丰富,有红色旅游重要景区(点)120余个,分布在全省80%以上的市(州),包括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、重要会议会址、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、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、革命烈士陵园、纪念馆和各类革命建筑文物类型等。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处,包括“5·12”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。

(资料来源:《四川年鉴(2021)》,更新时间2021年12月)

来源:《四川年鉴(2021)》 更新时间:2021-12-31 15:00:00 浏览次数:
责任编辑:何晓波